kaiyun美国作为当今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,尽管投入了大量资源和精力来巩固其霸主地位,但依然无法避免负债累累的局面。为缓解日益严峻的财政赤字,美国将目光投向了崛起中的中国,这个新兴经济体正逐渐展现出强劲的势头。素有“汇率操控国”之称的美国,试图通过类似上世纪80年代“广场协议”那样的手段,来遏制中国的快速发展。然而,美国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:中国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依赖出口的日本。
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,中美两国一直在以各自利益最大化为核心,维持着微妙且复杂的贸易关系平衡。自特朗普执政以来,双方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,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。美国加大了对传统产业的保护力度,这使得中国的一些传统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。这些企业不得不脱离原有的运营轨道,迫切需要转型升级,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环境。众所周知,创新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,企业转型更不是一蹴而就,特别是在高技术含量的行业中,贸易壁垒往往更加严苛,创新能力成为制胜的关键。
与此同时,中美贸易战对美国自身企业也造成了巨大冲击。由于成本上升,企业利润大幅缩水,市场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。面对这一局面,两国政府多次展开谈判,希望通过协商来减少摩擦,挽回双方的损失。然而,2019年初,美国大幅提高了对中国输美商品的关税,金额高达2000亿美元以上,并扬言继续加征关税。这一举措直接对人民币汇率造成压力,人民币面临贬值风险。2019年2月,经过反复谈判,中美双方宣布在技术转让、知识产权保护、非关税壁垒、服务业、农业以及汇率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。
提到汇率问题,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上世纪80年代的“广场协议”。那个协议签订后,日本经济遭遇重创,陷入长期低迷。许多人怀疑,中国是否也可能步日本后尘,成为美国操纵人民币汇率的牺牲品。回顾20世纪80年代初,美国里根政府为增强国防和社会福利,增加了财政支出,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。尽管本应通过出口来弥补财政缺口,但由于美元汇率不断攀升,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,贸易逆差急剧加剧,这使得当时处于美苏冷战压力中的美国颇感棘手。
为了提升出口竞争力,美国瞄准了汇率领域,最终选择了当时经济迅速崛起的日本作为“收割”对象。二战后的日本虽然遭受重创,但依靠美国的支持,逐步重建经济。日本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,已经跻身世界领先行列,日货遍布全球市场。美国对这一局势感到威胁,于是对日本商品加征关税,日美贸易战愈演愈烈。但制裁未能阻止贸易逆差的扩大,美国将注意力转向了汇率操作。
1985年9月,美国联合日本、德国、法国和英国五国,达成了著名的“广场协议”。美国的目的很明确——通过诱导美元贬值,缩小贸易逆差。那么,其他国家为何会同意这项协议呢?这要追溯到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。美国作为战胜国,凭借战争积累的财富,构建了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。随着美元持续升值,黄金价格走高,全球货币体系面临严峻挑战,出于维护全球经济稳定的考虑,各国选择了妥协。
日本同意签署“广场协议”还有其自身的考量。尽管制造业已遍及全球,日元升值意味着制造成本降低,日本企业能够在海外设立更多合资公司。同时,日本希望保持与美国的良好关系,确保获得美国的资源与支持。因此,日本选择加入协议。然而,日本没料到,“广场协议”带来的并非经济繁荣,而是长时间的经济衰退。协议签订后,美国贸易逆差未见改善,反而引发大跌,经济陷入危机。日元持续升值推动经济短暂膨胀,日本进入所谓的“黄金时代”,但出口竞争力下降,内需逐渐成为经济支柱。
为了刺激经济,日本政府连续调低利率,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,推动资金流入泡沫市场。由于实体经济难以支撑金融市场的疯狂膨胀,泡沫最终破裂。金融危机导致日本制造业遭受重创,产业优势日渐消退,经济陷入长达数十年的“失落”时期。到了上世纪90年代,苏联解体,美国成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,而日本曾经的崛起梦想彻底破碎,并且日后继续受到美国的经济制约。
当前中美之间的形势在某些方面与当年美国与日本的状况颇为相似。如今中国商品在全球市场占据第一位,而西方国家,尤其是美国的经济份额却逐年缩减。中国的贸易顺差大部分来自对美国的出口,因此美国希望通过针对中国采取措施来减少贸易逆差。有人因此猜测,中美之间的汇率协议是否为新版本的“广场协议”。然而,事实并非如此。
首先,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基础与80年代的日元截然不同。尽管中国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,表面上看似具备升值潜力,但其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竞争力尚未达到支撑货币大幅升值的水平。当前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越南等地转移,说明单靠规模扩张难以长远维系经济增长。因此,即使美国试图通过协议强制人民币升值,也缺乏实际基础。
其次,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,国际地位远高于当年日本。日本作为战败国,长期依赖美国保护,面对汇率压力无法反抗。而独立自主的中国,人民币汇率调整理应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自主决定,不容外部大国通过威胁干涉。目前中国在面对美国经济制裁时,也采取了针对性的反制措施。
然而,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中国出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较重/。中美贸易战的杀手锏到底是什么?许多人认为是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。但中国能否摆脱对外贸的依赖,最终实现逆转,仍无人能保证。因此,扩大内需成为必由之路。楼市降温、减税降费等政策,正是国家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重要举措。只有内需市场不断壮大,中国才不会被美国的贸易制裁所威胁。
此外,加快产业结构调整,提升创新能力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竞争力,才是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根本策略。借鉴日本的教训,保持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平衡,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。如今,新冠疫情尚未完全结束,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。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尚不明朗,但可以确定的是,全球大部分行业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将持续疲软。
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,中国必须提升自身贸易竞争力。单靠多轮谈判无法根本解决问题。短期来看,精准反制美国的强制措施势在必行;中期要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,减少对美元结算的依赖,稳固货币稳定;长期则需承担大国责任,推动全球贸易体系重构。唯有当所有参与全球化的国家都能共享利益,才能打破技术壁垒和由美国主导的不公平贸易规则,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。
这条路充满艰难险阻,但正如古人所言,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。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,中国必须以宏观视野统筹全局,脚踏实地、不忘初心,坚持独立自主,才能最终在这场全球经济角力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Copyright © 开云kaiyun(中国)开云官方网站-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